琴禪合一:中醫養心之道

公益活動

琴禪合一:中醫養心之道

活動

琴緣文化雅集

活動舉辦日期

2022年7月26日

活動舉辦時間

19:30-21:00

活動舉辦地點

中環大會堂高座8樓

人生各種相–如行住坐卧者皆可禪修,包括琴道。明代徐青山《二十四琴況》認為琴樂可“明心見性”。這也解釋了為何琴道一直以來強調琴心之說,此心也就是禪心。

(1)虛實相間、剛柔相濟

琴樂彈奏基本有散音、按音、泛音之分。散音只是撥空弦,不用按彈,音色宏亮,屬實音;按音是左手指按弦右手指彈弦,按彈後左手不動得實音,左手左右移動得虛音,音色可以變化豐富;泛音是指虛按弦上得虛音,音色空靈。此外,操琴練曲很多時稍作出位的處理,出位者即是不一定依足樂譜,在彈奏一首琴曲時,並非對譜上所有的音均作實按取音,而是作虛實相間的處理。即是有些實音作實彈,另一些則作虛彈,而有虛實相間之妙。例如處理一個旋律樂句中包含的一組音時,只實按於首尾的音而不按彈或甚至不停頓於中間的音。而有時則只實彈中間的音而虛彈或吟猱上下兩音。這就造成了一種不着痕跡和一氣呵成感。這種若穩若顯的彈奏美學於聽者是一種意在言外的矇矓感受。不直接說出,而是以局部境界的呈現引聽者進入樂境。琴禪心法具有這種出位空間的靈脫美,往往使人有意得而言簡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之嘆。操琴因出位和虛音的表達似着相而又不着於相及說是一物即不中,已達“不着一字,盡得菩提” 及“法極無痕” 的禪境。

(2)吟猱綽注、餘韻繚繞

彈奏古琴在按彈實音後,左手按弦有很多手法,手指在弦上來回移動的基本指法含吟、猱、綽、注等,造成虛音,彈奏者在虛音的進行過程中施以種種細膩的變化,使其有振腔、餘韻。這種虛音為琴對音樂最小單位造成音色自身的變化,它類似中國繪畫上的水墨渲染效果,水墨着色的濃淡輕重而產生的“飄渺矇矓” 感。虛音的效果使本來具象和實體的音變成抽象化和模糊化。因為音的模糊和抽象性,就能產生一種纏綿紓展的效果,使譜上的音符活化起來。整體的演奏效果也就富有一種幽婉靈動的特色。

(3)空靈靜美、虛妙留白

在彈奏琴樂旋律起伏中,若斷若續的虛音聲韻構成特有的空間美,類似山水畫中掩映山水間若有若無的煙霞妙境。另琴曲樂句中時有間歇的停頓留白,引起無限聯想,並引發出來弦外之音那種無限廣濶的勝境,如置身於太虛,實與山水畫中的留白延展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琴樂與山水畫的這種微妙的時間空間感如天人相應及山川靈氣往來之無拘無束,使作品呈空靈透脫之美。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云:“冰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就是這個意思。

(4)活在當下、直指人心

這種出位、不具體、抽象化的虛音處理,不受樂譜的時間形式所限制,甚至有時無音聲運動痕跡可尋,古琴音樂不能簡單以西方的五線譜具體表達。這種琴樂處理乃當下心與樂融合與升華過程中的自然表現,也反映着禪心對當下此情此境的演化。這種心無定所、不着有無的出位演奏就是禪“於境而不着境,離境而不舍境” ,不舍不着思想及念念不住、無拘無縛、任心自運、色空非有非無禪的境界!

(5)不立文字、別譜尋聲

琴道有“琴貴譜外聲” 之說,意思指琴道達到極高境界時,琴人已不需汲汲於依譜直彈或把每一個樂句、每一個音一絲不苟地彈出來,而是根據當下琴人心境對樂曲作自由處理,因此而得出譜外之聲。這樣的藝術境界已大大超越作琴譜所能提供者,而臻禪不立文字的味道。

綜上所述,古琴獨有的音色、音韻、泛音等加上左手的吟、猱、綽、注等手法可隨琴曲的要求及演奏者當下情緒感受而變化。加上很多琴曲都有“聲少韻多” 的特性及古琴音量偏少,優雅細致的琴音令人油然生起“靜穆” 之心。散音恢宏,泛音泠泠,按音與虛音變化豐富,確有“如霞外禪音,縹緲入佛之境” 。當情技相融,心意相通,臻於化境,則物我兩忘,達致琴禪合一之境矣。故此,琴道確可追求到圓融無礙、氣韻凝練的琴禪最高境界;也是中醫養心養生之道。

Related Blo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